“不鼓励”“不支持”!预制菜为何被校园拒之门外?
2023年即将到达年末,回首这一年间,餐饮行业掀起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热点事件,其中“预制菜走进校园”的话题热度只增不减,目前四川、海南等多地部门发声“不鼓励、不支持、不推广预制菜进校园”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文化的多样化,预制菜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日常餐饮的一部分。然而,预制菜为何却被校园市场“拒之门外”?
今年,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《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》第三条“扩大服务消费”中指出:大力支持“种养殖基地+中央厨房+冷链物流+餐饮门店”模式,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,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,充分体现安全、营养、健康的原则,提升餐饮质量和配送标准化水平。这一模式对餐饮行业来说不仅省钱高效,在食品卫生上也有所保障,中央厨房有严格的卫生标准,会按照生产标准统一处理。
预制菜从制作方式来讲,可以分为成品或半成品。从类别来讲,预制菜又可分为即食食品、即热食品、即烹食品、即配食品。按照这么说,我们以往接触的很多食品,都可以归入预制菜范畴。比如,我们平时买的鸭脖、午餐肉,就是典型的即食食品;方便面是典型的即热食品;水饺是典型的即烹食品;而线上超市配送的净菜,就是所谓即配食品。这些都算是预制菜。学校里通过中央厨房配送的,如果是通过现炒分装的套餐,严格来讲不算预制菜;只有工厂里生产打包分装好的套餐,被直接加热送到学校的这种,才属于预制菜。就此而言,大家反感的并不是全部预制菜,而是那些采取了统一加工方式,加入了各种添加剂、增鲜剂和保水剂的预制食品。
然而,目前我国缺乏对预制菜行业的统一标准和规范,预制菜仅依靠协会或者地方整理的标准发展,据统计七成以上的预制菜加工店小、散、弱,个体户、小作坊很多。食品安全是预制菜进校园的首要问题,学校作为学生的聚集地,食品安全尤为重要。预制菜的加工、储存、运输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,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。此外,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验收和检查制度,确保预制菜的质量和卫生。那么,学校能否具备全面掌握预制菜的加工、储存、运输等全过程的能力?预制菜盲目进入校园,学生没有选择权,家长没有知情权。
目前,我国预制菜行业尚不成熟,在行业规范之前匆忙地抢占学校市场,可能赚的是快钱,最终却会失去家长的信任。同时,行业公信力一旦被败坏,哪怕是政策强推,恐怕也无济于事。